□ 何林福
关于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我在读初中时就读过。大学毕业后当教师,又教过。后来研究岳阳楼,又涉及《岳阳楼记》,并到中共岳阳市委党校讲过“范仲淹和他的《岳阳楼记》”。就研究深度而言,只不过谈了一些初步看法而已。随着《岳阳楼史话》《岳阳楼画传》研究的深入,觉得《岳阳楼记》留下了很多谜团值得研究。2016年3月11日,我又受岳阳市委组织部的邀请,到岳阳市委党校为全市组工干部培训班作《范仲淹的〈岳阳楼记〉与岳阳精神》讲座,受到学员的好评。2018年11月17日,我的论文《思想为妙,神与物游——论范仲淹〈岳阳楼记〉的艺术特色》荣获第六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文优秀论文奖。从此,我正式开始了《岳阳楼记》的研究之旅,着手写作《范仲淹与〈岳阳楼记〉》一书,与《岳阳楼史话》《岳阳楼画传》共同组成我的“岳阳楼三书”。《岳阳楼记》于我,总是常读常新。
在写《范仲淹与〈岳阳楼记〉》时,我感到要真正做到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、古为今用,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:一种是为古而古,以古释古,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分析和评判。这样做是不能给古代的东西以明确解释和科学总结的,因而很难求得对古代遗产的真正了解,也难于达到今天所借鉴的目的。另一种是为今而今,以今释古,把古代的东西现代化,用现代的一些名词、概念去简单地硬套古代理论,把今人的认识强加于古人。这样做,有可能导致牵强附会,甚至歪曲篡改,这当然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古为今用。比如,《岳阳楼记》中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等,都有其特定的含义,都需要我们给以具体分析,否则不少读者就会难以理解其含义,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《岳阳楼记》的思想。在这里,不论是以古释古,还是以今释古,用现代术语生搬硬套都是不可取的。这实际上是个学术立场(或曰角度)问题,立场就是世界观,是评价事物的基础,不同立场结论亦不同。
作为一个学者,我非常珍惜“学者”这两个字。我对自己做学问的要求是:少而精、精而深、深而俗、俗而用。今天选择《范仲淹与〈岳阳楼记〉》作为研究课题,我坚持为本而本,以本释古的治学原则,从《岳阳楼记》本体论角度出发,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,认为《岳阳楼记》的美不能过分归于内容,而是要归于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处理。像《岳阳楼记》这样优秀的作品,我非常喜爱,常常沉醉于“忧乐”思想的伟大时,有时确实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,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技巧,而是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完美的境界,即内容与形式,思想与艺术高度和谐。正如刘熙载《艺概·词曲概》中所云:“极炼如不炼,出色而本色,人籁悉归天籁矣。”这是促进我撰写本书的主要原因,也就是想揭示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创作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”这之间的复杂过程。正因为如此,我采用历史、文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,关注范仲淹、关注《岳阳楼记》,重史实、重证据,用事实说明问题。对《岳阳楼记》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,由表及里认识《岳阳楼记》,探讨其人、其文、其事,尽可能展示我的所读所闻、所思所识,尽可能将《岳阳楼记》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,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实的范仲淹和他的《岳阳楼记》,并在做人、做事、做文、做官中传承赓续,真正做到古为今用。这对广大读者来说,特别是大、中学生以及《岳阳楼记》的爱好者应该是大有裨益的。求仁得仁,求道得道。好的书、好的文章最终是在读者那里实现它的价值的。读者只有在阅读时,才能跟书或文章中的文字一起去思索,一起旅行,一起成长,一起迈向那个背后的秘密。我们今天阅读《岳阳楼记》就可以了解范仲淹写《岳阳楼记》的目的之所在,强烈地感受到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: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”从而可以看出,追求不朽的范仲淹果然因《岳阳楼记》而不朽!
学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,它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向前推进,一个人的力量永远不可能穷极真理。写作《范仲淹与〈岳阳楼记〉》一书是一次真正的“前无古人”的尝试,错讹之处在所难免,敬请学术界专家给予批评指教。同时,我期待“后有来者”,写出更多关于范仲淹和《岳阳楼记》的佳作来。
生逢盛世,应不负盛世;生逢其时,当奋斗其时。我将用有限的精力,尽全力写出经得起时间和读者检验的著作,继续从范仲淹和《岳阳楼记》中汲取滋养,为岳阳楼立传,为岳阳楼传名做出新贡献。
Copyright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湘ICP备20003494号-2 湘公网安备 43060202000382号
地址:湖南新墙河众创空间-洞庭人才运营平台 EMAIL:dt@dongtingrencai.cn